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,经济管理系山水创研客“普韵乡音”社会实践团于暑假期间深入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,开展了为期八天的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,“古丝绸之路”南大道横贯县境,是目前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,实践团入选教育部2025年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,团队聚焦张家川作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际需求,将推普工作与当地特色产业、文化旅游、基层治理和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,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,赋能乡村振兴,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深化“五个认同”。

1.深研语需,夯基定策明方向
实践伊始,团队精准聚焦服务人群定位,开展前期调研。他们先后与当地团委、文化馆、社区工作人员、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,团队成员深入广场、集市、社区等不同场景,发放并回收了大量针对青少年儿童、旅游从业者、特色产业从业者、基层干部及留守群体的推普调研问卷。通过座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,团队全面摸清了张家川县不同区域、不同人群的普通话普及现状、应用难点及提升需求,为后续精准开展推普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2.浸润童心,筑梦强基树自信
实践团高度重视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。他们在当地团委组织的暑期“红领巾”爱心托管班创新开设“推普小课堂”,将甲骨文知识、经典古诗词诵读、水文化科普小实验、主题绘画以及强身健体的形体拳教学融入其中,寓教于乐,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。课堂不仅纠正了方音,更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自信和规范性。此外,团队还积极推广“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”等线上资源,为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语言文化世界的数字之窗。

3. 链动舌尖,兴业共富活乡村
张家川创业人员已在全国各地开设1.89万家餐饮店,从业人员达10万人,年产值达120亿元,餐饮服务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超过60%。在张家川“兰州牛肉拉面人才培训基地”,人社局定期组织开展拉面技能培训,团队成员为现场培训人员定制“推普+餐饮服务”培训课程,内容涵盖顾客沟通技巧、品牌故事讲述及服务规范用语,助力提升其服务品质和市场竞争力。

实践团来到张家川美食街,这里通过聚集特色小吃摊位,形成规模化经营,吸引游客和食客,带动餐饮、旅游等行业的经济增长。团队成员利用“推普+美食直播”推广当地美食,实现“语言打通流量,美食撬动共富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4.古道传音,山水护安展风华
近年来,张家川打响“丝路大关山,书香张家川”文化旅游品牌,实践团重走“古丝绸之路”的关陇古道,在马鹿镇、秦家塬、关山草原景区,团队针对导游、骑乘服务人员及商户,开展“推普+旅游服务”培训,重点解决导览词表达、服务用语规范及应急沟通技巧等问题,提升旅游服务软实力。

在县城及周围市县热门旅游地,且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的陇道水畔颐乐园,实践团针对性设计 “推普+安全服务”方案,对130名救生员和设备操作员开展急救术语普通话培训,提升关键指令传达效率。

5. 声传花儿,焕活非遗续薪火
国家级非遗“张家川花儿”以其独特的陇东南腔韵自成流派,为探索普通话与丝路文化、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路径,实践团开展了“推普+非遗传承”活动,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也固老师,这位56岁的农民歌手信手拈来、即兴创作力展示“花儿”活态传承的核心生命力。面对“方言壁垒制约传播”的困境,团队与马老师共探“双语传承”新路径。

6. 馆溯文脉,铸魂聚力固根基
团队组织参观了张家川县博物馆、车舆馆以及天水市博物馆、天水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场馆,深入了解当地厚重的历史底蕴、独特的车舆文化和革命精神,将推普工作与增强文化自信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,为讲好张家川故事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注入青春力量。

实践过程中,团队积极落实“加强推普数字资源宣传”计划,利用抖音、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,发布活动精彩花絮、学员成长故事、张家川美丽风光与推普主题内容,有效提升了活动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。此次活动,水院学子将精心制定的计划转化为扎实有效的行动,用实际行动践行了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的初心使命。他们深入基层,服务群众,不仅提升了当地重点人群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,为张家川县的特色产业发展、旅游服务升级、文化传承创新搭建了更通畅的语言桥梁,也在此过程中增长了才干,锤炼了品格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,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助力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青春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