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信息教研室主要承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、电气自动化技术、现代通信技术三个专业的理论教学、实践教学及职业技能培训任务,各专业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。
一、师资队伍
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23人,其中专任教师13人、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0人,师资结构合理、专业能力突出。在专任教师队伍中,高级职称教师4人,中级职称教师6人,具备高级技师/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6人,实现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。
教研室拥有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、齐鲁最美教师获得者1人,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,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1人,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、全国水利职教新星1人,山东省技术能手1人。成员累计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、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、学院师德标兵、优秀班主任及立功、嘉奖等各类荣誉称号20余项。
教研室成员在山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、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、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赛事中,获得一等奖6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4项。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,相关团队先后获评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、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、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,成为省内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标杆。
二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
1.专业建设情况
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:获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、“3+2”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,同时也是山东省特色专业、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,构建了“专科—本科”贯通培养与特色发展并重的建设体系。
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:获批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、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,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,培养了大批符合电气自动化领域需求的技术骨干。
现代通信技术专业:获批山东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双高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,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试点专业,其合作项目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,与中兴通讯联合共建的现场工程师学院,因创新模式与显著成效,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,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典范。
2.人才培养质量
近年来,教研室以技能竞赛为抓手,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。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、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,累计获得国家级、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。相关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认可,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9.2%,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率高达97.6%,实现了“高就业率”与“高满意度”的双重目标,为行业企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。
三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
秉持“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”的建设宗旨,围绕专业核心能力与岗位需求,构建了“校内实训+校外实习”的双基地实践教学体系,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。
1.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
为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,建成了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、电子工艺实训室、PLC实训室、工业4.0实训室、机器视觉实训室、移动通信实训室、全光网实训室、单片机与嵌入式实训室、5G基站实训室、5G核心网实训室等在内的20余个功能齐全、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,覆盖专业核心领域,不仅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求,还为学生技能竞赛、创新创业项目及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提供了专业场地支持。
2.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
深化校企合作,与浪潮集团、海尔集团、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。基地建设遵循“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协同育人”原则,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、实践课程设计,并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、毕业设计指导及就业推荐等服务,实现了“在校学习—企业实践—岗位就业”的一体化培养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。
四、教学理念和教科研成果
1.创新型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
通过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,结合相关专业就业市场趋势与岗位需求,提出“岗、课、证融通,校企共育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以“岗位需求”为导向,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,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;以“校企合作”为路径,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、设计实践教学项目,实现“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对接、技能证书与职业发展对接、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对接”,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,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就业的无缝衔接,相关成果被《中国教育报》《山东电视台》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报道。
2.丰硕的教科研成果
依托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扎实的教学实践,教研室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持续提升,近年来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: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8项,涵盖职业教育改革、技术研发等领域;荣获省级以上教科研奖励12项,包括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、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重要奖项,彰显了教科研工作的实践价值与学术水平。累计获得国家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8项,推动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,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;在《电气传动》《电源技术》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》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;校企合作开发《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》《模拟电子技术》等教材14部,主持建设《单片机应用技术》《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》等省级精品(在线)课程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,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与优质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。